【规划师论坛6】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
主题:街区开放与空间共享
【编者按】
针对现代住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地块尺度大、交通拥堵、社会隔离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社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在此要求下,发展何种街区空间、如何建设与管理该种空间形态以解决交通拥堵、繁荣街道生活、促进社会融合,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街区开放与空间共享”为主题,梳理欧洲城市街区制的发展历史及其经验,评估我国推广街区制的适应性,探讨推广“街区制”的理论认识和技术策略,并对各地在推广“街区制”中所做的研究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规划师论坛6】
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
作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黄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彭翔在《规划师》2017年第7期撰文,开放与共享是城市的本质。文章在分析存量更新背景下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特征的基础上,以重庆时代天街项目为研究实例,论证了从街区开放到空间共享,进而实现社会共享和城市包容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规划理念和各相关主体角色的转变,说明了在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需要树立城市共享理念,营造可参与的公共空间体系,使营建的新街区与周边老旧社区互为协调和补充,联动发展,以满足城市人群的多元需求,从而实现城市资源共享和社会包容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街区开放;空间共享;山地城市中心区;更新;社会包容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7)07-0038-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黄瓴,彭翔.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J].规划师,2017(7):38-43.
一
政策背景与主题理解
(一)政策解读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关于街区制建设的指向:一是以生活性街区建设为目标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推广街区制;二是以优化街区路网结构为依托,打开封闭社区。我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下半场”,但长期以来城市规划遵循“大尺度”和功能至上的“理性主义”,酿就了城市活力和多样性丧失的苦果。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建设开放街区成为城市迈向精细化、日常化和人性化发展的途径之一。
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提出以“人人共享的城市”(Cities for All)为核心愿景。街区开放体现了城市资源共享和城市包容发展,二者内涵相一致。包容性发展的基石包括了对人的关注、对社会建设的重视和对公平的追求,意味着机会均等、参与共享和分配公正。要实现空间共享,不仅仅是“打开围墙,缩小尺度”,还应主动营造可供居民停留、活动及交流的公共空间。街区开放是改变城市物质空间的手段和形式,空间共享是目的和成果,而真正的社会目标是实现城市包容发展,让居民享有公平的权利。
(二)街区开放和共享
街区一般包含以下特质:①是物质空间载体,由城市道路围合,承载一定功能的地块。②承载商业活动和休闲功能。③主体是城市居民。④街区的精神是开放、亲和,体现平等共享和友好的城市氛围。街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街区的有序生长直接关系到城市系统的健康运转。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中,城市的激进发展导致街区畸形生长,当前城市街区面临一系列空间和社会问题。在空间层面,最显著的是交通拥堵、特色消亡、土地浪费和人性尺度缺失;在社会层面,社区封闭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居住空间隔离,进而走向社会隔离,邻里关系变冷漠,社区活力和社区精神渐失,而山地城市中心区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开放街区一般尺度适宜、功能复合、形式开放及可达性强。这样有利于提升街区舒适度和活力度,提升生活品质,提供宜人的街道空间体验。同时,开放街区融合居住、商业、文化和服务多种功能,有助于促进住区与城市交融。此外,开放街区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多样性,提高了区域的安全感,体现了平等性,利于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的培育。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心区而言,传统老旧街区的开放营造将有利于改善环境,激发片区活力,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与传承,从而提升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空间品质。
实现空间共享是城市的应有之义。人们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城市空间,理应共享这一成果。而街区开放是空间共享的前提,开放为共享提供了可能。原有的封闭社区或大尺度街区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些区域开放度低,公共性大大减弱,居民难以充分享用稀缺的公共空间资源,尤其是在山地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此类问题更为凸显。因此,提倡街区开放,实现空间共享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走向包容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开放与共享是城市的本质
城市社会作为人类群体的一种结构系统,其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群体团结的整合。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城市必须是开放的,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同时,也应是共享的,利于加强群体团结的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早已突破地域的局限,开放与共享成为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具体的落脚点是城市的开放;“共享”则意味着机会公平,人人更多地享有发展权利和成果。街区制的核心要义正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也与城市开放、共享的内涵相吻合,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特征与问题
(一)复杂地形切割功能空间
山地城市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中心区易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城市景观,但也因用地紧张,人口、功能高度聚集,导致中心区街区建筑密度大、功能混杂、公共空间缺乏、交通拥堵和联系性差等,易造成中心区街区环境恶化、生活品质降低及活力下降等问题。同时,复杂地形易产生阻隔作用,山地城市中心区一般道路曲折,交通联系不畅,步行路线难以形成网络,在空间层面上不利于形成开放度高的街区。此外,受区位、地形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山地城市不如沿海发达城市的开放度高,居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能充分地理解街区开放。
(二)资本力量主导的城市更新对街区原真性造成冲击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现阶段中心区的更新往往受资本力量的控制,会以牺牲传统街区为代价。在区域更新后,原有的城市肌理、街区尺度、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被严重破坏与重构,街区的原真性遭受巨大冲击。随之而来的是绅士化行动,城市中心区被银行、高端写字楼、高档酒店和奢侈品店等占领,普通人群被排斥在外,中心区成为了所谓的“高端人群”的俱乐部。资本的力量一方面带动了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拉动了 GDP 增长;但另一方面,高地价造成了中心区风貌单一,城市俨然成为了获取更多资本的机器。长此以往,街区居民身份重构、居住空间分异、社区邻里关系逐渐冷漠、原有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城市更新后街区新旧空间形成强烈对比(图1)。
三
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开放与共享的规划思路
(一)树立空间共享的规划理念
实行街区开放应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共享、包容是应有之义。对于山地城市中心区而言,公共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在更新改造中应融入共享理念,营造属于城市居民的开放空间,提升城市整体生活品质。此外,中心区及其周边的老旧社区散布着大量衰落的微小公共空间,受地形制约,可达性较差,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常常被闲置或被临近居民当做私人空间资源所占据。基于此种境况,首先要明确公私界限,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其次,应结合山地城市中心区的实际情况,挖潜老旧社区存量微小公共空间,构建完善的步行网络,连通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形成通达共享、联动互补的公共空间网络。
(二)以街巷公共空间营造为导向
“平等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住区,提高包容性”是《新城市议程》的核心愿景。开放空间具有公开、自由的优越性,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空间,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场所,也是非物质的城市形态延续的极好媒介。公共空间是城市走向社会共享、包容发展的核心途径之一。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包容程度,只有公共空间才能让所有民众均等享有。作为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最大量和最丰富的公共空间类型——街巷,成为营造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山地城市中心区,应结合街区外部条件,营造高效的步行网络和紧凑的空间形态,提升街区步行环境质量,向步行者展示城市公共生活的特色与魅力,形成街区内的兴趣点和活力增长点,让步行模式更具吸引力,真正实现“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山地城市中心区实行街区开放,不仅仅是“窄马路,密路网”,更应结合街巷营造可停留的公共空间,从而实现城市资源的共享,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以街巷公共空间营造为导向的街区开放模式,其实质在于营造多层次、可选择的体验空间,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
(三)与周边社区发展相关联
在我国,城市更新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下的一种大规模改变城市面貌的改造活动,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改造的频率快,规模大,常常忽略了“人性”和居民日常生活。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已基本融为一体,进入了强调功能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社区规划、多元参与成为主要特征。社区发展强调自治和互助、以居民为主体及共同参与过程,目标是为了让居民生活更美好。其理念与城市中心区更新关系紧密,脱离了社区发展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犹如空中楼阁,既缺乏更新的动因和基础,也无法将更新成果真正落实到社区,使公众受惠。山地城市中心区经济社会矛盾复杂,既有与物质空间环境相关的城市病,也有贫富差距加大、公平正义缺失及居民意识淡薄等社会问题。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将更新片区与周边社区发展密切关联,形成社区共同体。首先,构建延伸至周边社区及其他区域的交通网络;其次,通过资本、功能外溢辐射周边社区,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条件。此外,街区业态应保留部分充满地域特色的老店,传承优质文化基因。
(四)转变规划参与主体角色
营造开放街区是必然趋势。过去常常出现规模巨大的封闭社区,很大原因在于规划被资本左右,违反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初衷,无视公众的利益和权利,构成了败笔和遗憾。开放街区的营造需政府部门、开发商、规划师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政府代表着城市的公共利益,其合理引导是实现街区开放的首要前提。政府应转变过去追求大马路、大广场、新面貌的政绩观,谋求居民公共权益,对于优质土地资源稀缺的山地城市中心区而言,其政府更应合理营造、分配城市公共资源,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开发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放弃追求短期利益,寻求长远利益,拿出一定的空间资源为民所享。从长远来看,对于人口密度大、有效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山地城市中心区,开发商所提供的免费空间资源会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拉动消费,形成健康、长久的盈利模式。规划师既是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者,又在更新过程中担当各利益相关者的连接人和协调者,在开放街区营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及渐进式、小尺度、微更新的思路等直接影响了更新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
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开放与共享:重庆时代天街实例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开发通常采用商业大裙房及“插蜡烛”式的高层布置模式,使得居民休闲空间不足,商务商业空间过剩。重庆时代天街虽然也未逃过大裙房和高层布置模式,但是其高度开放的街区营建模式不但创造了活力触媒,汇集了大量人气,而且使不同人群在此共享了商业服务设施和休闲游憩空间,创造了一种城市新旧空间的融合模式,这得益于街区的开放与共享理念。
(一)规划背景与项目概况
时代天街 ( 以下简称“天街”) 位于重庆渝中区西部的大坪中心地带,是渝中区连接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的交通要地 (图2)。在更新前,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城市服务功能和商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良好的区位优势显现不足。渝中区“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天街为引领,打造西部都市核心战略,完善区域文化体验、商务服务和生活配套等功能。
建成后的天街占地面积约为25hm²,地块呈不规则长条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建筑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融合了休闲购物、行政办公、星级酒店、城市住宅、交通换乘、餐饮娱乐、创意产业、城市广场和文化艺术九大城市功能。天街共分为A、B、C、D馆,目前已全部对外开放。天街周边连接着大片老旧居住社区,人口稠密,地形高低起伏,公共空间较为匮乏,步行联系不便。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推进,近年来街区周边涌现出不少新建封闭小区,使整个大坪区域的居住和外来人口大量集聚,人口密度明显增大,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变得愈加珍贵(图3)。
(二)以公共空间营造为导向,实现城市资源共享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品质提升的愿望日益强烈,公共空间营造已成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走向公平包容的根本手段。而街区本身就是城市中可供居民最大程度共享的公共空间,街区的开放与否、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天街通过开放街区的打造,形成了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打造了多元的消费空间,成为周边社区乃至城市的吸引点,有效促进了城市资源共享。
1.营造:形成内外渗透的公共空间系统
(1)外部开放空间营造。中央公园处于天街A、B馆与城市住宅之间,是天街室外公共空间的核心,居民休闲娱乐、交通集散的主要场所,以及商业活动的引入点。规划在街区主要出入口和A、B、C、D馆连接处打造多个开放空间节点,并根据地形变化,结合绿化、水景、雕塑及小品等元素,营造供居民停留的开放空间。同时,沿建筑外轮廓,结合店面打造线性公共空间。线性公共空间连通中央公园和各开放空间节点,共同形成天街的室外开放空间体系(图4)。
(2) 内部公共空间营造。规划结合连廊、店面及建筑中庭空间形成以内街为纽带的带状公共空间体系。街区内部公共空间总体呈曲线状,形式灵活,富于变化;中庭空间则改变以往仅作为步行交通集散点的单一功能,结合儿童游乐、亲子体验等形式形成主题式公共空间,增强公众的可参与性。中央公园、沿街空间、入口空间及建筑中庭等共同构成了天街内外渗透的公共空间体系。规划改变以往过分追求建筑密度和商业空间的传统手法,结合街区内外部条件,营造充足而紧促的空间形态,活化复合功能,提升街区整体环境质量,以实现公共空间共享和商业活力提升。
(3) 形成全方位开放界面。天街虽设有主入口,但在实际运营中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主次入口的概念被淡化,城市居民可从天街的任何界面出入。内外商业街联合打造的模式活化了相对独立的空间节点,城市居民可以最大程度地体验街区的综合功能,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和资源的共享。
2.共享:营造体验式消费空间
体验式、参与式商业模式是近年来城市商业发展的趋势。为寻求错位发展,天街突出文化创意,打造重庆首个家庭式商圈。该商圈以亲子消费、家庭消费等为目标,形成了 AB 馆家庭时尚体验中心、C馆家庭文娱体验中心和D馆青年潮流体验中心(图5)。每个建筑场馆又融合百货、影院、餐饮、文化及艺术等复合业态,形成了多梯度消费空间,满足了大众消费需求。多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多梯度的消费空间成为了天街的活力触媒,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联动周边社区,促进城市包容发展
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往往会造成空间隔离和分异,而山地城市中心区还受到地形的切割,加剧了空间分异程度。如何让营建的新街区与周边老旧社区和谐共生、包容发展是规划师必须思考的课题。对天街而言,周边社区最大的资源是众多的人口,而天街的优质资源将吸引广泛的消费人群。城市的包容发展要经过平等的共享和交流来实现,新的城市综合体和老旧社区相辅相成,新的城市综合体为老旧社区提供了商业服务功能和休闲娱乐空间;反之,老旧社区则为新的城市综合体积攒了人气,带动了消费。
1.延伸:街区路网融入城市与周边社区
交通体系的网络化和立体化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街区开放,尤其是步行网络的建立和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不少城市中心区在更新改造后建设了高大华丽的楼宇,但忽视了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形成了相对隔离的“独立王国”,不利于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而天街则充分融合公共交通和步行网络,构建发达的交通系统(图6)。
(1) 与轨道站点对接。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在大坪交汇,规划中的轨道交通5号线、9号线也即将贯通,大坪将成为轨道交通最为密集的地区。在微观层面,规划在天街设置了专门的地下通道直通轨道交通站点,以实现无缝对接;通道两侧布置了特色小吃店及多功能便利店,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地下通道的设置连接了两大人流集散地,既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又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促进了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2) 街区道路融入城市路网。天街车行道的设置一方面贯彻了“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另一方面与城市道路系统对接,融入城市交通网络,既避免了周边道路的交通拥堵,也加强了天街与城市的联系。天街南北下沉式主干道贯通四大功能场馆,南北分别接入长江二路和大石路两大城市干道,并串联室内外停车场。规划以南北干道为骨架,结合建筑布局形成围合式路网,融入城市交通体系。
(3)街区步行系统连接周边社区。规划除在天街内部构建完整的步行网络外,还考虑将步行系统向周边老旧社区延伸;设置公共电梯连接周边小区,让居民能便捷进入天街,共享城市优质资源。
2.传承:引入地域特色餐饮
天街吸引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店,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非物质空间层面的原真性。一方面,原真性是指初始的、历史首创的,或者恪守了某种传统;另一方面,原真性又是指独特的、有创新精神或有创意的。时间维度的原真性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也要紧扣时代主题。天街打造了具有时代感的建筑综合体,虽然其实体在空间意义上的原真性已极其微弱,但是引入了许多充满重庆地域特色的传统老店,如小面馆、火锅店和小吃坊等,使原有的饮食记忆得到了传承,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性。
3.外溢:资本、功能外溢辐射周边社区
天街目前形成了休闲购物、城市住宅、交通换乘、文化体验、商务服务和生活配套等功能。在区域更新前,天街以老旧住宅为主,空间环境衰落,“边缘化”趋势突显。在区域更新后,集商业、居住、办公和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逐渐形成,大量资本、城市功能集聚并外溢,弥补了周边社区的单一功能。尤其是中央公园完全对城市居民开放,承担了周边居民和消费群体游憩、休闲、交往和交流的功能,弥补了周边社区公共绿地不足、开敞空间匮乏的问题。
(四)规划价值理念的转变
山地城市中心区实现街区开放最根本的途径在于街巷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周边社区发展相关联。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单一地加密路网并不是实现街区制的良方。街区开放的本质在于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营造。交通拥堵严重、邻里关系的缺失不是单单依靠道路的疏通和街区的打开就能解决的,开放街区必须结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在天街的打造过程中,开发商、规划师和政府部门的价值理念都发生了转变,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开发商与政府通过相互协商,为城市中心区留出了“空地”,为规划师营造充裕的公共空间创造了条件。这种“以退为进”的规划方式既为前来天街消费的人群提供了休闲空间,也为周边高密度的城市住宅区提供了集中式绿地,弥补了该区域内游憩空间的不足。同时,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吸引了大量消费人群,促进了街区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7期
《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规划师》杂志近期好文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